您的當前位置: 典藏網(wǎng) > 收藏熱點 > 王羲之《蘭亭序》,收藏品也有生命

王羲之《蘭亭序》,收藏品也有生命

作者:典藏網(wǎng) 發(fā)布于 2016-09-28 01:39:52 瀏覽 176 次

 

 

 

 

《蘭亭序》

 

也許在有些人看來,藏品并沒有生命的溫度。其實,就像以玉喻君子之德,真正的收藏是在收藏家發(fā)現(xiàn)并感受到藏品的“生命”后才發(fā)生的。換言之,如果一個收藏家感覺不到藏品的生命溫度和張力,不能與之對話、互動,這樣的收藏是無意義的。

 

時下,無論是在國內(nèi)還是國外,總有一些人以投資淘寶的心態(tài),斥重資購買古董,卻并不關心其背后的歷史、科學、藝術、文學等人文價值。不關心藏品的人文價值,不能調(diào)動自己的學養(yǎng)、經(jīng)驗與文物的人文“生命”對話,那么就只能做“睜眼瞎”了。

 

曾讀到一則故事,大意是:一個人在他的地里挖出了一個大理石雕像,并賣給了一個出高價的收藏家。在回家的路上,他自言自語道,這筆錢能使人生活得多么美好!石雕是死的,埋葬在地下,怎么會有人出這么多錢買它呢?而收藏家卻在欣賞雕像,他思索著,也自言自語地說,多么美麗!多么栩栩如生!多么偉大的杰作——而它剛從千年的酣睡中蘇醒!為何竟有人寧愿不要這一切,而要毫無詩意的錢呢?故事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:面對同一事物,因為價值標準不同,所以選擇也就大相徑庭。對于收藏的真義和境界而言,這個故事的寓意也具有妙不可言的啟示。

 

其實,好的藏品都是有“生命”的。因為它是歷史的見證者、文化的演繹者、故事的講述者、邏輯的詮釋者,無關乎其價格高低,只涉及其人文價值的豐沛與否。確實,在真正的收藏家眼里,一只精美的瓷器與秦磚漢瓦相差無幾,因為只要具備足夠豐沛的歷史文化信息和精湛的工藝水平,后者絲毫不遜色于前者,而構(gòu)筑藏品價值“生命”、支撐藏品“生命”價值的關鍵因素——它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,是需要研究、發(fā)現(xiàn)和深掘的。

 

以甲骨文為例。110多年前,沉睡了3000多年的甲骨文重見天日,文化界為之震撼,世界為之注目。甲骨文的發(fā)現(xiàn)之所以重要,在于它是“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成系統(tǒng)文字,多為殷商王室的占卜記錄,載有豐富的社會生活信息……改寫了世界文明史的記錄,把中國信史提早了1000多年,并由此引起對商都殷墟的發(fā)掘,促成了中國現(xiàn)代考古學的誕生,使得20世紀中國的學術軌跡有了一個嶄新的開始”。無疑,甲骨文是有生命律動的,其所承載的人文因素是其沉睡地下3000多年至今卻依然熠熠閃光的原因所在,而連同其被發(fā)現(xiàn)、被考古的過程也被賦予深刻的意義——“從王懿榮、劉鶚、羅振玉、王國維等學術先賢的腳步中獲得啟示,更好地履行知識分子繼往圣、開來學的歷史使命,讓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這棵老樹不斷綻放出學術新花”,更是為甲骨文的“生命”增添了新的內(nèi)涵、拓展了新的外延、接續(xù)了新的年輪。

 

再如,今年故宮博物院在迎來建院90周年之際,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,將開放5個新的參觀區(qū)域,同時計劃在維持過去常設展的基礎上新推出18個展覽,展品數(shù)量將由過去的1萬件增加到1.4萬至1.5萬件,大量文物將首次走出庫房。故宮博物院的創(chuàng)新蛻變,也彰顯著收藏事業(yè)是一項富有“生命”的事業(yè)。文物藏品所承載的并不是哪段歷史的終結(jié),不斷地開拓,便會有不斷的生命力泉涌。

 

因為藏品有“生命”,因而需要精心呵護,事實上,這也是選擇向“生命”致敬的特殊方式。很多時候,“文物被當成人一樣對待”,為什么呢?這不僅因為收藏家花了大量的資金購藏,更因為附著于文物之上的人文價值是無可估量、無以復制的。說到底,文物的“生命”是不可摧殘的,收藏家應該以敬畏之心對待每一件有“生命”的藏品,從而實現(xiàn)與藏品的“生命”互動與升華。

 

想起張大千曾有一方“別時容易”的印記,大凡從“大風堂”流散出去的名家名作,大都鈐有“別時容易”這一方印。“過眼即為擁有”。其實對任何藏家而言,都不可能最后擁有藏品。就像唐太宗喜愛王羲之的《蘭亭序》一樣,當原跡隨唐太宗陪葬昭陵以后,便意味著《蘭亭序》“生命”的結(jié)束,這是人類文明無可挽回的損失與大慟!“別時容易”,當藏品流轉(zhuǎn)于不同眷戀者之手時,萬望每一位藏家愛之戀之,撫之惜之,特別是有著重要人文價值的藏品,更應該格外珍惜,那可是一個有滄桑的“生命”!